查看原文
其他

暑期实习大学生,深入银海区基层一线看发展

魅力银海 2024-04-19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今年7月,来自中央民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广西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外国语学院、南宁师范大学、梧州学院、玉林师范学院、广州南方学院、北海艺术设计学院等多个院校的29名大学生来到北海日报社,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暑期实习。在此期间,北海日报社多次组织他们深入乡村、企业、厂房、渔港等基层一线,开展不同主题的集中采访,近距离感受蓬勃发展的北海,从不同的角度将生动美好的北海故事一一记录,在“行走”的课堂中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以下是部分实习生的采访作品,让我们一起跟随他们的镜头和文字,再次感受北海强劲的发展脉搏。

01

昔日靠海吃海的小渔村,

如今变身渔旅融合“最美文艺渔村”

——小小电建村 北海大发展

7月21日,北海日报社实习生集体采访团一行来到银海区侨港镇电建村。随着大巴车缓缓驶入电建村门楼,路边别具特色的渔耕文化装饰、涂鸦文化墙上渔民出海打鱼的丰收场景、“时光照相馆”让人仿佛进入流转的时光……沿路被改头换面的老旧民房,如今用最好的面貌迎接着来宾,成了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参观渔耕文化馆。李惠兰 摄


采访团一行走进电建村里的渔耕文化馆,只见墙上张贴物讲述着电建村渔耕历史,馆里陈列着螺耙、锄头、渔网、指南针等渔耕作业工具,让人从中可看到电建村渔耕文化发展的痕迹。馆里还展示着疍家文化、渔耕文化与时代相结合的文创产品。


渔耕文化馆外观。朱从鑫 摄


据电建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陵泉介绍,电建村虽小,其渔耕文化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一直以来,当地村民依海而生,捕鱼为业。1949年以前,村民以风帆拖网为主,从事家门口浅海作业;20世纪60年代初,村民以下海拉大网为主,一网可捕近千斤金枪鱼、白虾等。1966年,北海市政府为电建村配备了两艘60马力的渔船,为渔民进军深海提供了极大助力,电建因此成为全市最早实现渔业机械化的村;20世纪90年代初,电建村海洋捕捞达到了一个顶峰,大小渔船超过200艘,年产值超1亿元;现在的电建村拥有自己的渔业公司,有渔船43艘,年捕捞量1.3万吨,产值1.2亿元。随着海洋捕捞业的发展,电建村产业逐步转向虾米加工等海产品加工业。目前电建村是广西最大的虾米加工基地,“电建虾米”颜色靓,味道鲜,尤获大众喜爱,电建村也被誉为“虾米第一村”,全村每年加工虾米约1000吨,年产值约1.5亿。


充满虾米文化风味的电建村一角。朱从鑫 摄


2021年7月,在侨港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美丽乡村”暨“最美文艺渔村”改造开工仪式拉开序幕,对电建城中村进行全面升级。经过改造,电建村原本狭窄的路面,成了现在平坦开阔的沥青路;沿街斑驳破损的墙面,成了多彩手绘墙绘;老旧的砖瓦房,成了别具特色的民宿……如今的电建村,秀丽清新的“渔村文艺风”令人眼前一亮。


虾米加工过程涂鸦墙。彭佳凤 摄


电建村从昔日一个小小渔村,发展为如今渔旅融合的“最美文艺渔村”,跳动着时代的脉搏,诉说着历史的变迁——电建村的发展史,同时也是北海发展的一个缩影。


(实习生:彭佳凤

02


从易地搬迁户到盖起小洋楼,

谢荣秀说——大棚种植“种出”好生活

在银海区福成镇宁海村平新八一村,洁净宽敞的村道旁,一排排小洋楼整齐排列。这里的村民以大棚种植为业,其产出的辣椒、哈密瓜等特色果蔬销往区内外各市,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如今,村里每家每户依靠大棚种植都开上了汽车,盖起了两至三层不等的楼房,过上了富裕幸福的生活。谢荣秀,便是其中一个。


谢荣秀和他的小洋楼。陈婉君 摄


1949年出生的谢荣秀初中学历,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留着一个寸头,干练健谈。谢荣秀原是玉林市博白县人,1970年才举家搬迁至平新八一村,“整个村的人都是从博白迁移过来的,当时只有75人,现在已经发展到238人了。”


刚到平新八一村时,谢荣秀还没开始接触大棚种植,当时地里种的主要是稻谷、花生、甘蔗等农作物。除此之外,他还做过水泥工领头,带着十几名村民到各地去帮别人建房子。直至2002年,银海区政府引进了山东客商进驻宁海村,建设起北海市第一座大棚种植反季节辣椒,谢荣秀和其他村民一样,成为了大棚的帮工之一。“起先帮他们干活,久而久之,我们就对大棚技术有了初步的了解,2006年起我们就开始独自进行大棚种植了。”谢荣秀说道。


自大棚引进后,北海市政府出台大棚种植每亩补助1万元的奖补政策,并改建硬化产业道路、灌溉渠和排水沟,打灌溉机井等,助力该村大棚种植产业发展;邀请专家到村委开办大棚种植培训班,教授村民技术,并组织村民轮流到桂林、柳州、玉林、南宁等地进行学习交流。谢荣秀还在大棚种植培训班上,被邀请进行经验分享。通过示范带动,全村76户人家都种上了大棚,种植的特色果蔬有哈密瓜、丝瓜、黄瓜、辣椒等。如今,在宁海村形成了500多亩现代大棚种植核心示范区。


一开始,谢荣秀的大棚只有两三亩,尝到甜头后,便扩大至十几亩,“种植大棚是很讲究的,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做起来很难。买肥料、买农药、请工人都需要花费很多成本。”经过多年的大棚种植,谢荣秀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收入也从原来的每个月两三千元,变成现在的每个月两三万元。2010年,他靠大棚种植收入和自己以前做水泥工时攒下的钱,建起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栋两层楼房。这也是平新八一村最早的自建楼房。


如今,74岁的谢荣秀已退居“二线”,不再亲力亲为搞大棚种植了。他有3个儿子,大儿子和小儿子在广东开厂,三儿子留在家里继承父业,既种大棚,也忙于做收购商,将村民种植的辣椒等果蔬收购起来再将其卖给供销商。为了精细管理大棚,他还每人每月花6000元钱请了3个帮工。如今,谢家的日子过得比以前更加红火,“除了这栋楼,我3个儿子还分别拥有一栋楼。随着生意做大,购置的车子也越来越多,现在共有7台车,其中3台小车,2台皮卡车,2台货车。”谢荣秀满脸自豪地说道。


“没有党和政府的支持,就没有我们村的大棚种植,就没有我们现在富裕幸福的生活。”如今谢荣秀时常怀着感恩之心,告诫身边的年轻人,包括自己的3个儿子,“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至于是否实现,就要看自己的努力了。无论从事哪一种工作,都要好好努力做出成绩来。”


毫无疑问,谢荣秀是依靠大棚种植走上发家致富康庄路的一个典型,也是北海乡村振兴成果的一个有力的小缩影。


(实习生:陈婉君

03


银海区凤集蛋鸡产业示范区:

蛋鸡住“宾馆”还配机器人“保姆”


7月21日下午,北海日报社实习生集体采访组一行前往北海市银海区凤集蛋鸡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参观调研。


参观银海区凤集蛋鸡产业现代示范区。李惠兰 摄


据了解,示范区占地面积216亩,投资约2.5亿元人民币,建设内容包括标准化蛋鸡舍、饲料加工车间、蛋品分级车间、有机肥车间、科研综合楼,配套建设物流中心、电商平台、体验中心等附属设施。目前共建有12栋蛋鸡舍,单栋存栏10万羽蛋鸡,总存栏量120万羽蛋鸡。


进入示范区,只见12栋标准化鸡舍均采用4列8层层叠式自动化养殖设备,实现环境控制、光照、喂料、饮水、集蛋、清粪自动化,实时监控鸡舍内环境指标,确保蛋鸡安全产蛋。除了自动化设备以外,还配备了自动巡视机器人,帮助自动识别鸡只异常、设备异常,并监控鸡舍内环境指标,通过数据平台推送到手机终端,由现场人员进行处理,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养殖风险。


鸡好,蛋才好。据介绍,为确保蛋鸡健康生长,场区给饲养人员配备独立宿舍,饲养人员在上工前须经过指纹解锁、洗澡、更衣、消毒等程序后才能进入生产区。同时,为保证蛋鸡食用饲料品质的安全,场区自建饲料车间,饲料产品全部自用、不对外销售,饲料车间年产能达10万吨。为获得最佳的鸡蛋口感和风味,企业坚持玉米豆粕型配方,特别添加万寿菊和益生菌,调节鸡群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提升健康水平,改善产品品质。通过合理化、流程标准化的养殖,青年鸡场的蛋鸡年出栏量达200万羽。


示范区采用“龙头企业+政府+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利用专项扶贫资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共720万元,建设2条青年鸡生产线,为福成镇大水江村、大坎村等7个村每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共60.2万元,福成镇1047户脱贫对象享受分红。


示范区提供养殖、加工等就业岗位,聘用当地群众就业,每人月平均工资达5000元。示范区建设期间,各环节直接用工3000余人次,务工村民每人增加务工收入超5万元人民币。示范区的建设,还带动了产业上游绿色玉米、稻谷等农副产品销售,并每年产出3万余吨鸡粪加工成优质有机肥还田,带动大批群众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增收致富。


2021年,示范区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五星级特色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称号;2022年,获得农业农村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称号和北海市市级龙头企业称号。


(实习生:韩明珂


04


北海电建智慧渔港:    

智能科技加持 渔港产业添“翼” 

7月21日,笔者参观了银海区社会治理(智慧渔港)网格化指挥中心,了解到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之下,该区渔港正逐渐往智慧渔港经济区的趋势发展。


参观银海区渔港渔船管理指挥中心。李惠兰 摄


  据银海区海洋局工作人员何盛亮介绍,智慧渔港经济区就是用智能化信息化手段对渔港进行管理,以渔港为中心建立经济园区。通过建设智慧渔港经济区,不仅能够对渔港实现动态化监测管理,维护渔港安全,提升监管效率,而且能在原有捕捞业的基础之上衍生更多的产业。


据了解,相较于传统渔港低效且易出纰漏的人工管理模式,智慧渔港能通过系统对渔船进行实时监控,让管理部门人员及时了解渔船进出信息及所在位置,辅助渔港内进行安全生产作业。同时能对渔船到港数量,卸载渔货数量进行精准记录,为各类海鲜输送至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国外提供一定数据支持,促进第二产业加工业的发展。同时,电建渔港正致力于建成一个大型的集散中心,实现一层卸货,二层餐饮,为游客们提供最新鲜的食材,满足其对海鲜品质和口感的需求。


  何盛亮表示:“渔港经济并不是只在渔港中搞经济,而是通过在渔港中的建设,去拉动旅游产业、休闲产业、加工产业等产业的发展,即渔旅融合发展。”下一步,电建渔港将针对西南浪威胁渔港安全的问题,开展防波堤建造工作。同时,还将在防波堤的栈道上方建设一个小塔,并设法将其打造成新的网红点,吸引更多游客前往,带动旅游业发展。


(实习生:谢昭婧)


来 源|北海日报

编 辑|黄新凤

编制单位|中共银海区委宣传部


推荐阅读

● 银海区召开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法治政府示范创建推进会暨党政主要负责人专题述法评议会

● 银海区终止防汛四级应急响应

● 民生无小事——平阳镇人大代表联络站迅速排除积水隐患得民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